一座建筑可以见证一个家庭的兴衰,也可以诉说一个文化的丰富内涵。
在被誉为“客家摇篮”的江西、甘南,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在这片土地所经历的岁月里得到了浓缩。
无论是客家民俗,还是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心血的客家建筑,都完整地记录了客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、生活奋斗的痕迹。
客家建筑“第一府邸”韦家大院正是如此。它横跨老城三街而立,成为城内古建筑中独特的存在。用建筑形式包容陇南客家人的部分精神内涵,用核心区建设的“陇南客家文化博物馆”来浓缩客家人的风土人情。
它始终保持着生动的姿态矗立在市区的同时,它“活”的文物总能给我们带来新的认识!
陇南客家人的“第一豪宅”并不豪华
韦家大院的历史并不算悠久,但也算得上是客家悠久历史中的一个典型地方了。
魏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,历经200多年的岁月,是一座具有陇南建筑风格的民居建筑群。
以珞珈巷17号为早期建设标杆,这座被称为“老礼堂”的建筑,见证了珞珈巷12号、14号、15号、16号、18号、19号、七股33号和宝堂(学堂)的诞生岭21号楼、魏惠英故居等多栋建筑。
如果我以“老一辈”的资格去一一窥探这些建筑的崛起,那么当看到建筑面积一度达到28亩,占地18400多平方米时,我会感到一种欣慰。 ,现面积约6508平方米。爱会溢满心灵。
如此规模高、保存完好的建筑在赣州老城中实属罕见,无疑是赣州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城市家庭住宅建筑群。
因此,被称为“第一豪宅”似乎也有道理,但“第一豪宅”并不过分豪华,只是透露出深厚的陇南客家特色。
走进去,你会发现它的建筑布局呈锯齿状,上下曲折,外表看起来像一个单独的家庭,但内部却是相连的。房子错综复杂,内部通道蜿蜒曲折,像迷宫一样。
正是这些特点,在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,也成为了当时重要的秘密据点,成功帮助孙中山、魏惠英等人轻松逃脱了清兵的追击,安然无恙地离开了赣州。
这种与1911年辛亥革命的渊源,在赣南是绝无仅有的,在江西也是罕见的。这是它背后的故事,但一切还得从它的建造开始说起。
当时,老赣州的家族文化以老赣州城的一些当地豪门为主,如文庆路的陈家、荷宝堂的魏家、九曲巷的张家、南市街的商人、七姑岭的刘家,梦雅巷的张家。
它们记录了老赣州从清代到民国的人文脉络。其中,和宝堂的魏家,就是魏家大院的主人。
和宝堂魏氏是迁居赣州的一个客家家族。什么是“迁徙”,就是客家人从中原南迁到赣州,再迁出,再迁回的过程。
正是在这个过程中,魏氏家族在数千年前从江西南部的石城迁徙到了福建省的宁石壁。后世于宋代由石壁迁至潍坊汀州府西门外。后人被分到县城南十五甲居住。
赣州魏氏的始祖是魏立胜十六代的长孙魏宗昌,家住县城南部的魏同富户。
乾隆年间,青年魏宗昌只身来到赣州,与人合伙开办天成银行。
乾隆五十四年(1789年),韦宗昌13岁的侄子韦天吉也来到赣州钱庄当学徒。然而,次年,42岁的魏宗昌英年早逝。收养的魏天吉继承了家业,开始修建魏家大院。
生意蒸蒸日上的魏家,慢慢完成了原始积累。在后人手中,魏家大院的规模也逐渐增大,因此慢慢开始汇聚客家建筑的精髓,融合各个时代的元素。建筑美学,形成了四水桂堂式的民居建筑群。
几代人的辛勤付出,也是时代的见证。
大厦不是一天建成的,魏家大院也不是一代人的成果。在后人建设“家”的过程中,它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,也坚定地向世人诉说着过去。
魏家“德”代有“五大宅”,再有“惠”代兄弟十八人。他们互相传递着祖辈传承下来的家族企业接力棒,创造了许多清末民初的家族企业故事。 。
他们紧跟时代的步伐,他们建造的家庭住宅也具有时代特征。
但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。日本侵华战争爆发,家族生意遭受严重挫折。战火之下,几代人的家产一夜之间被毁。他们陆续回到了魏家大院。绝望之下,或许只有在这里,他们才能找到真正归宿的安心。
同时,也庆幸的是,历史留下了这座斑驳的6000多平方米的魏家大院,它见证了魏家的辉煌历史。
乱世之中,尽管魏家陷入困境,但他们建造的魏家大院似乎一直都带有“革命基因”。
以前的庭院,就像楚秋所说的迷宫一样。它成功地保护了孙中山先生等1911年辛亥革命的崇高理想,以及积极从事革命活动的魏氏后裔魏惠英、魏惠训。到魏允植(又称魏晋)积极抗日,建立护卫团时,解放军顺利进入赣州。
这魏家大院,一直充满着传奇色彩。这里的老板要么是商界的名人,要么是热衷于革命的人。这是一种代代相传、在院落里流传的家风。
如今,岁月带着沧桑将往事一一推倒,但经历过劫难和污点的大院却始终铭记着这一切。
当我们置身其中时,大院里一一讲述的往事和家族传说似乎总是让我们敬佩、仰望。
看着大院的布局和建筑,我们不仅赞叹其精湛的工艺,更在“第一府邸”中寻找一个家族留下的时代历史。
如今,魏家大院的核心区已开发为“陇南客家文化博物馆”。这是客家人的经典之作,也能反映客家人搬迁后第一次来到这片土地。客家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续写。
魏家大院的所有建筑都是用水磨青砖砌成的火山封墙。内部采用木柱、木板、雕花扁木隔断来分隔空间。飞檐、青瓦、雕梁画栋,栩栩如生。还有马头墙和屋顶瓦片。它们在阳光下闪闪发光,与整体建筑相得益彰。
斑驳的墙壁、古老的木门、生锈的铁锁见证着时代的变迁,魏家大院也在流年里成为了历史。如今的魏家大院虽然不再光鲜亮丽,但气度和韵味依然存在。
其中,“陇南客家文化博物馆”还正在开发《爱在摇篮:陇南客家的起源》、《和睦相处:客家宗族与社会》、《山花:客家民间艺术》等项目。 》、《新火相传:客家精神与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》等四个主题展厅为我们讲述了客家人的故事。
在这里,你总能感受到文物“活过来”后的真正内涵。
我是“楚秋”,我来给大家讲讲江西。感谢您的阅读!
*本文由楚秋说江西原创。欢迎关注,帮助您共同增长知识!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93city.com/html/tiyuwenda/9175.html